阐述了焦炭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机械制样技术规范新标准YB/T 4494—2015的编制情况及主要技术指标的确定情况,比较了新标准与ISO 18894:2006、GB/T 4000—2008的不同点。新标准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焦炭检测质量和数据的可靠性。
焦炉煤气(COG)通过分离得到氢气和甲烷,甲烷压缩后得到压缩天然气(CNG),深冷液化到-196℃后制得液化天然气(LNG)。对COG净化制备氢气及LNG的工艺进行了经济和技术分析,COG综合利用是新的发展方向。
对3种不同粒度的焦炭,分别与CO2进行气化反应测试,得到各粒度焦炭的气化反应特征参数。小于0.074mm焦粉气化反应特征参数与CRI基本不具备相关性,只能用于评价焦炭基质的化学反应性,不能作为焦炭气化特征的评价参数;3~6 mm粒焦气化反应性特征参数与CRI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评价焦炭的气化反应特征的指标。
龙固肥煤在用煤结构优化中的应用研究表明,与其他肥煤相比,龙固肥煤具有低灰、低硫、黏结性强、结焦性好等特点,在现有的用煤结构中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可以任一比例替代其他肥煤,替代后焦炭的灰分、硫分降低;反应性降低,反应后强度提高;抗碎强度提高,但耐磨强度稍有劣化。龙固肥煤可视为用煤结构中的主体煤种,其产地可作为煤源基地。
通过改变干熄炉一次除尘进出口膨胀节的结构形式,提高了其使用寿命,减少了膨胀节的更换次数和难度,降低了膨胀节的投资费用,确保干熄炉长周期运行。
介绍了干熄焦年修红焦烘炉方案,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红焦烘炉能够保证干熄焦装置各温度控制点均匀升高,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应用煤岩分析中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和显微组分进行煤种鉴别及煤质评价,强化煤源的监控,为配煤结构的优化提供技术支撑。
分析了140t/h干熄焦一次除尘器冷却套管在运行中发生堵塞而影响正常生产的原因,通过对结渣物进行理化试验分析,得出了堵塞物形成的机理,经过现场优化工艺操作等技术和管理手段,控制了冷却套管结渣现象。
在炼焦过程中不同变质程度炼焦煤硫析出起始温度不同,全硫和有机硫脱除速率随温度变化规律相同;硫化铁硫脱除速率随温度的升高变化规律相同。应根据各种形态硫的含量及其有机硫在炼焦中的脱除规律科学利用高硫煤,控制焦炭的硫分。
模拟了焦炭在高炉上部对碱金属盐的吸附行为,结合实际风口焦取样数据分析,直接测定碱金属盐及单质对焦炭热态性能的综合影响,并对焦炭与碱金属关系进行分析。
从焦炉加热的工艺流程和燃烧过程中NOx的生成机理出发,总结出影响焦炉加热过程中氮氧化物生成的主导因素,提出了基于LSSVM和遗传算法的焦炉NOx排放控制策略。
干熄炉炉口水封槽损坏会影响干熄炉的安全运行。通过对水封槽内焦粉沉积、水封槽工作面耐高温和耐磨损问题进行研究与实践,解决了水封槽运行寿命短的问题。
通过改进执行机构位置、增加连杆装置,解决了CPS系统中执行机构原安装位置温度高、维护困难、调节精度低等问题,系统改进后降低了检修难度,提高了CPS系统使用寿命。
通过实验研究了中温沥青的聚合性能。在实际生产中采用聚合法,合理控制中温沥青的反应温度、聚合时间、真空度,生产出各种中温改质沥青。
喷淋式饱和器生产自动化程度低,饱和器加酸和补充母液均靠人工完成。介绍了一种基于DCS控制的满流槽自动补母液设计,实现了饱和器自动补充母液,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稳定性。
通过实验研究了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废弃活性炭的再生实验,找到影响活性炭再生的因素。
研究了煤气温度、母液酸度及密度等因素对饱和器后煤气含氨的影响。结果表明,煤气温度和加酸制度对饱和器后含氨影响较大,应尽可能降低煤气温度,加酸时要尽快稳定母液各参数。
论述了低温气相加氢与萃取蒸馏工艺在苯精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低温气相加氢和萃取蒸馏技术可降低产品中硫含量,提高产品质量与收率。
探讨了煤气流量、循环洗油量、填料对洗苯塔阻力的影响。提出了合理调控煤气流量和循环洗油量、提高循环洗油质量、预防填料堵塞等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轻苯收率。
介绍了高级氧化法在真空碳酸钾脱硫废液处理中的应用,确定了氧化剂最佳配比。通过实验,脱硫废液中COD去除率在60%以上,达到可生化指标。
针对低温干馏产生轻质焦油量大、重质焦油量少的特性,对立式焦油氨水分离槽在低温干馏工艺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探讨轻质焦油分离的合理高度,制定了进液口、乳化液、重质焦油采出及检查管的设计改进方案。
针对粗苯残渣运到煤场配煤污染环境、费用高等问题,通过工艺改造实现了粗苯残渣的回收利用,不仅能够保证生产稳定运行,而且经济效益可观。
ISSN 1001-3709 CN 21-1164/TQ 主管主办: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国内邮发代号: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