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业规模、技术进步、科技创新、节能减排、产业链建设等方面总结了我国焦化行业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十三五”期间焦化行业在生产消费、化产深加工、节能环保约束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行业发展相关建议。
对28种单种煤采用自动和人工方式测定其镜质组随机反射率及标准偏差,分析了两种测定结果之间存在系统偏差的原因,对测定结果进行相关关系拟合,结果表明两种测定结果均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镜质组反射率拟合结果相关性高于标准偏差拟合结果。
运用统计方法研究高炉槽下返粉率与落地焦使用量、焦炭输送、平均粒级之间的相关性,确定影响入高炉焦炭平均粒级的关键因素,借此指导焦炉生产及焦炭储运流程优化,减少槽下返粉,提高入炉焦炭平均粒级。
通过对焦炭品质检验数据进行长期收集,探讨焦炭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焦炭筛分组成粒级越小,其水分含量越高;硫分与灰分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对于初始粒度基本一致,经历过相同转运过程的焦炭,M25越小则焦末含量越高。
为研究配合煤筛分粒级对煤质的影响,随机抽取4种配合煤,分别选取7级不同粒度煤作为试验煤样,进行配合煤灰分、挥发分、胶质层厚度、黏结指数及硫分的分析,并与正常分析数据进行对比,研究了配合煤不同粒级对煤质的影响。
通过对国内硫分为2%的高硫焦煤指标分析,利用40kg小焦炉试验开展国内高硫焦煤与进口低硫焦煤优化配用研究,并进行6m顶装焦炉工业生产试验。研究表明,国内高硫焦煤通过与进口低硫焦煤优化搭配使用,配比可达到6.5%~8%,配煤成本降低5~10元/t。
介绍了专门测量煤饼干馏膨胀收缩的监测设备,得出分析推焦电流大原因的新方法,能够对焦炉加热制度或配比进行定量分析判定并优化,进而达到稳定生产、降低炼焦耗热量和最大限度延长焦炉寿命的目的。
通过对焦饼中心温度、横排系数、炉头系数、炭化室底部压力及炼焦耗热量指标进行分析,焦炉热工制度总体满足焦炭成熟需求。对标准温度制定、横排温度调整、炉头温度控制及集气管压力控制提出优化途径和建议,促进捣固焦炉热工制度持续优化。
从炼焦工艺入手,通过温度和空间等因素对焦油回收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的高低和空间的通畅性对焦油的回收率影响最为明显,焦炭热态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与焦油收率成正比。
针对JNDK43-99D型捣固焦炉装煤过程中烟尘外逸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对现有除尘设备进行改造,采用U型管导烟技术进行装煤烟尘治理。
针对焦炉烟气的脱硫脱硝环保处理问题,提出了一种集成烟气余热回收、湿式超强湍流氨法脱硫及强制氧化尿素脱硝方法的一体化工艺和装置结构,在实现烟气脱硫和低温脱硝达标排放的同时,可副产低压蒸汽及硫酸铵,装置可消除氨逃逸,无废水废渣排放。
分析了7.63m焦炉52#燃烧室横排系数偏低的原因,并对炭化室斜道进行保温热态法疏通,疏通后横排系数明显改善,焦炉恢复正常生产的同时减轻了环保压力。
通过在沥青和蒽油混合物中掺入石油焦粉、稳定剂和降黏剂,调配可得到浆基燃料油。同时讨论了稳定剂和降黏剂的添加量、石油焦粒径和含量对浆基燃料油性能的影响。
不同产地煤沥青利用均质工艺实现比例均质化,使用均质煤沥青作为原料生产煤系针状焦,生产系统运行平稳,收率较高,溶剂损耗率低,焦炭产品质量稳定。
针对粗苯收率较低的状况,找出影响粗苯收率的因素。从降低洗苯塔阻力、提高洗油循环量、降低洗苯塔吸收温度、增大脱苯塔回流量、改善循环洗油质量等方面提高粗苯收率,取得了良好效果,粗苯收率由0.8%提高到0.91%。
采用共沸精馏的方法生产2-甲基喹啉,研究了共沸剂的选择和配比,得到纯度96.3%的2-甲基喹啉产品。
采用不同原料进行热聚合试验,确定了原料质量要求和生产工艺参数。调整焦油蒸馏和沥青改质生产参数,生产出了合格的无中间相中温改质沥青。
分析了洗苯后煤气含硫化氢高于脱硫塔后煤气含硫化氢的原因,提出了降低洗苯后煤气含硫化氢的措施。
介绍了利用氢氧化钠废碱液对制酸尾气进行洗涤吸收的原理、方法、工艺路线和实施效果。可将制酸尾气中SO2、SO3、酸雾的含量降到40mg/m3以下,氮氧化物也大大降低,取得了很好的环境效益。
传统放硫磺方式存在气味大、风险高等问题,通过设置转鼓式结片机对液态硫磺进行处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场环境改善,安全风险和劳动强度显著降低。
从煤气重力扩散角度对比分析了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实施钢制管道带压封堵施工技术的差异,介绍了带压封堵技术在高原地区工业管道抢修和维修中的应用。
ISSN 1001-3709 CN 21-1164/TQ 主管主办: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国内邮发代号: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