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4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5-11-12
综述与专论
炼焦配煤专家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李建鹏 李福民 吕庆
燃料与化工. 2015, 46(6):  1-3. 
摘要 ( 2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配煤专家系统以焦炭质量预测模型和配煤比优化模型为基础,包含数据收集、数据存储、知识库、推理机等功能模块,对焦炭灰分、硫分、M40、M10、CRI、CSR进行预测,快速计算最佳配煤比。系统得到的焦炭质量指标误差小于6%,能够满足企业生产的要求。

应用优质低价焦煤降低配煤成本的研究
王健 余诚桓 张千 陈君安 安占来
燃料与化工. 2015, 46(6):  4-6. 
摘要 ( 2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配煤炼焦小焦炉试验确定了优质低价焦煤的应用方案,并最终应用到焦化工业生产中,实现了对优质低价焦煤的创新应用,扩大了炼焦煤资源,在保证焦炭质量稳定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焦炭成本。

煤焦技术
马钢焦炉无组织放散的控制
汪高强 李军 钱虎林
燃料与化工. 2015, 46(6):  7-9. 
摘要 ( 1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马钢炼焦生产存在的环保问题。分别通过1#~4#焦炉筛焦及干熄焦除尘优化,7.63m焦炉推焦除尘技术改进,以及5#~6#焦炉装煤、出焦等3套除尘地面站建设,使粉尘得到收集。此外,加强老龄化焦炉维护管理、使用新型涂釉耐火材料、改进刀边等措施,抑制了焦炉非阵发性烟尘的跑冒。

干熄炉内焦炭流动与传热过程剖析
金鸣林1 金双玲1 曹银平2 刘杰2 余国普2
燃料与化工. 2015, 46(6):  13-15. 
摘要 ( 2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流动与传热规律,结果表明,干熄炉系统的零压面位于斜道内部,冷却室内气流分布均匀程度与焦炭下降移动的床层空隙率及斜道出口调节砖布置和负压程度有关。在高温区域延长载气的停留时间,以及在低温区域改善载气与焦炭之间的气流分布,可强化干熄炉内气-固之间的传热效果。

干熄焦排焦装置的问题与改进
李世兵 陈立京
燃料与化工. 2015, 46(6):  16-18. 
摘要 ( 1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干熄焦排焦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改进,改进后设备故障率大幅降低,系统运行稳定性大大提高,能够满足生产需要,为同类型工艺设备的可靠稳定运行提供了技术参考。

焦炉炉头补充加热的生产实践
杨中贵
燃料与化工. 2015, 46(6):  19-20. 
摘要 ( 1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结焦时间延长后炉头温度偏低的问题,采用炉头补充加热技术,焦炉炉头温度能够稳定在1 100℃以上,改善了焦炉生产操作条件,减少了加热煤气用量。

揭顶翻修技术在焦炉热维修中的应用
牟彪
燃料与化工. 2015, 46(6):  21-22. 
摘要 ( 1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焦炉炉体出现的墙面剥蚀、炉间框缝缺料、过顶砖裂缝、炉底砖龟裂和破损等问题,采用揭顶翻修技术对焦炉进行热维修,维修效果良好,焦炉生产正常,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于开发薄炉墙焦炉的研讨
叶小虎1 鲁彦2 秦瑾2 周向1
燃料与化工. 2015, 46(6):  23-26. 
摘要 ( 1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6m焦炉炉墙减薄对焦炉炉体强度、结焦时间、焦炭产量以及炼焦能耗的影响。经详细计算及采用适当的调节措施,选用薄炉墙焦炉不但能够保持焦炭产量,还可以减少煤气耗量和环境污染等。

自动测温系统在7m焦炉烘炉上的应用
张俊 靳迎武 陈昕 向宇 刘思沛
燃料与化工. 2015, 46(6):  26-27. 
摘要 ( 1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自动测温系统进行了改进,对控制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线路保护、温度偏差处理及补偿等措施,保证计算机在线监控,实现了7m焦炉烘炉的自动测温。

自动化监测手段在炼焦生产中的应用
杨晓坤
燃料与化工. 2015, 46(6):  28-29. 
摘要 ( 1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自动化监测手段应用于在线监测有毒有害可燃气体、推焦自动记录、红外线测温、统计捣固锤数等领域,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

焦炉自动优化加热控制系统的应用
牛鑫1,2 郭明明1 郝瑛轩1 陈同瑶1 孙自可1
燃料与化工. 2015, 46(6):  30-32. 
摘要 ( 2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立火道温度自动检测、火落温度判断和焦饼温度监测的方法,以此建立焦炉自动优化加热控制系统。通过优化控制,能够及时对加热煤气进行调节,提高炉温的稳定性,同时对于掌握焦炭成熟情况、改善焦炭质量和及时发现异常炉号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提高了焦炉自动化水平和焦炉稳定性。

焦饼中心温度自动测量系统的应用
关少奎 代爽 付腾飞
燃料与化工. 2015, 46(6):  33-34. 
摘要 ( 1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拦焦机上安装焦饼中心温度自动测量系统,能够及时有效地反映焦饼均匀成熟情况,起到节能降耗、减轻劳动强度和保证安全的作用。

CARMA模型在单集气管压力控制中的应用
庞军1 梁翠翠2 董来鑫1
燃料与化工. 2015, 46(6):  35-36. 
摘要 ( 1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CARMA模型对单集气管阀位和压力的关系进行建模,通过寻找具有较大信息熵的模型准则来决定模型阶次,取实际值与计算值误差的平方和达到最小为目标函数进行参数估计,实现对集气管模型的辨识。预测压力和实际压力的比较结果证实了CARMA模型在集气管压力控制中的有效性。

煤气净化与化学产品加工
焦化厂负压脱苯工艺探讨
赵海亮 房永会 张格 朱刚 李飞
燃料与化工. 2015, 46(6):  36-39. 
摘要 ( 2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3种粗苯生产工艺进行比较,水蒸汽负压脱苯工艺具有诸多优势,可以提高脱苯塔的效率,减少SO2气体排放,防止设备堵塞,降低运行费用等。

焦炉烟气脱硫除尘脱硝及其热解析一体化工艺
孙刚森 尹华 吕文彬 孙广明 徐钟川
燃料与化工. 2015, 46(6):  40-41. 
摘要 ( 1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分析焦炉烟气特点,提出了一种焦炉烟气脱硫除尘脱硝及其热解析一体化工艺,论述了该工艺的系统组成和工艺特点,分析比较可知,该工艺系统简单,流程紧凑,易操作,维护量小,能有效解决焦炉烟气SO2和NOx脱除问题。

低中间相改质沥青的生产与研究
马希博1 穆春丰1 张展1 张雅茹2 赵雪飞2
燃料与化工. 2015, 46(6):  42-46. 
摘要 ( 2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和停留时间对中间相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中间相含量随反应温度和压力升高而提高,在0.22MPa时达到最高;随停留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在8h左右达到最大值。适宜的条件下可制备出中间相含量为1.22%的改质沥青。

粗苯加氢精制装置三苯萃取蒸馏改造
薛春艳
燃料与化工. 2015, 46(6):  47-48. 
摘要 ( 2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了粗苯加氢精制装置三苯萃取工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改造方案,改造后运行效果良好,解决了溶剂失活问题。

HPF法与真空碳酸钾法脱硫工艺的比较
罗万江1 宋英方2 刘小静1
燃料与化工. 2015, 46(6):  49-51. 
摘要 ( 1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HPF法和真空碳酸钾法脱硫工艺,比较了2种工艺的优缺点。分析表明,HPF法脱硫工艺的投资费用低,操作简单,但运行费用高,生产的硫磺品质低,产生的废液量大,环保问题严重;真空碳酸钾法脱硫工艺的投资费用高,工艺复杂,生产的硫酸可直接用于氨回收,运行费用低。

焦炉煤气掺烧驰放气的生产实践
高炬 史军伟 梁文军 汪海洋
燃料与化工. 2015, 46(6):  52-53. 
摘要 ( 2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焦炉煤气掺烧驰放气的工艺进行了介绍,并考察分析了掺烧驰放气的影响,结果表明,掺烧驰放气后,焦炉的高向加热得到改善,燃烧室温度波动减小,劳动强度降低,地下室主管压力提高,直行温度符合规定的标准温度,对烟道吸力、石墨的生成、推焦基本没有影响,经济效益显著。

间歇气化工艺改造成富氧连续气化工艺
李忠 李军利
燃料与化工. 2015, 46(6):  54-55. 
摘要 ( 1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述了固定床间歇气化炉改造成富氧连续气化炉的过程,讨论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富氧气化工艺投资小,操作简单,污染少。

焦化低品质硫磺及脱硫废液焚烧制酸工艺
白玮 王嵩林 张素利
燃料与化工. 2015, 46(6):  56-58. 
摘要 ( 1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低品质硫磺及脱硫副盐废液制酸工艺流程、工艺特点,分析了主要技术、经济、排放物及环保指标。该工艺从根本上解决了低品质硫磺回收利用及脱硫副盐废液无害化后处理的工艺问题,可有效提高焦炉煤气脱硫脱氰效率,减少三废排放,提高焦化环保水平。

硫铵装置技术升级改造
胡晓燕1 扈本忠2 马强1
燃料与化工. 2015, 46(6):  59-61. 
摘要 ( 1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满足《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2012)中大气污染物排放要求,对硫铵生产装置生产系统切换升级改造和尾气洗涤净化装置技术改造,改造后硫铵尾气氨、颗粒物排放指标均低于新标准浓度限值。

国外文献
塑性计残留半焦双反射率的研究
蔡明珠
燃料与化工. 2015, 46(6):  61-62. 
摘要 ( 1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