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国内具有代表性的4套干熄焦装置的运行实际,从测试方法与手段、能量利用效率、系统综合评价等方面对干熄焦系统进行了研究,焦炭含水量降低4%左右时,M40提高3%~4%, M10下降1%左右;热态性能提高时,反应性下降5%,反应后强度提高5%左右。与湿熄焦炭相比,干熄焦炭的真密度略有提高,焦炭光学组织中各向异性程度增强,各向异性指数平均提高1.1%,气孔率低7.8%。探讨了国内干熄焦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与地位。
通过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灰成分分析和热值分析对褐煤超临界醇解萃余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褐煤醇解萃余物水分含量为6.93%~11.35%,灰分含量高达22.10%~24.46%,挥发分为39.75%~45.53%,无黏结性和结焦性;褐煤醇解萃余物碳含量为66.74%~76.03%,氢含量为4.51%~5.06%,氮含量为0.95%~0.99%,硫含量为2.10%~2.57%,氧含量为15.79%~25.13%,C/H原子比为1.214~1.302;褐煤醇解萃余物灰成分主要含有SiO2、Al2O3、CaO和Fe2O3,其中SiO2含量高达47%~54%;褐煤醇解萃余物的热值为20.21~22.65MJ/kg。
通过研究40kg试验焦炉单种煤焦炭、配合煤焦炭及工业焦炉焦炭的气孔结构及焦炭热性能,得出气孔率对焦炭热性能的影响。焦炭气孔率对焦炭热性能有较大影响,随着气孔率的增加,CRI增加,CSR降低; 工业焦炉焦炭气孔率与焦炭热强度之间关系密切,气孔率每增加1%,CRI增加0.48%,CSR降低1.46%。用气孔率预测焦炭热性能,对指导焦炭生产、控制焦炭热性能具有指导意义。
对2种气煤不同粒级下参与配煤炼焦后的焦炭显微结构和焦炭热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煤的性质与粒度不同时成焦发生的界面反应激烈程度不同,其结果影响焦炭热性能。气煤的粒度越小,界面接触面积越大,界面反应越激烈。气煤中活性组分含量越高,界面反应越激烈。
采用正交设计法进行配煤试验,研究各类煤的配比与焦炭强度的相关性。用正交设计法可以大大减少试验次数,根据试验得出的M40、M10、大于40mm和大于25mm粒度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选择出最佳配煤比为:弱黏结煤0,瘦煤25%,肥煤18%,焦粉3%,焦煤54%。
以唐钢炼焦制气厂干熄焦电站为研究对象,对电站的设计工况及变工况进行了热平衡计算及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对干熄焦电站余热回收和热能利用系统的协同及惰性气体循环与蒸汽循环间热力参数的耦合进行了分析。其分析结果可为余热电站优化设计与高效运行提供依据。
进行了焦炉煤气合成天然气全流程工业侧线试验,试验规模为焦炉煤气150m3/h,甲烷化工段试验历经1 000h,试验结果表明,M-849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甲烷化活性和选择性,并具有多次开停车后稳定性良好、耐短期超温的优良性能。采用补入水蒸汽、反应气不循环的二段绝热甲烷化工艺运行平稳、操作简单,出口气体组成达到设计指标。
采用高压加氢裂化装置对以不同分子筛为载体负载了镍金属的A、B、C型3种催化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C型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微孔孔容最大,AATO馏分的转化率为39.4%,苯和二甲苯的收率之和为18.5%。对加氢裂化性能较理想的C型催化剂添加钴金属进行性能改善,结果显示金属钴的添加有利于BTX收率的提高,BTX收率为25.9%。
由煤制取高附加值芳香化学品是实现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煤的快速热解技术、煤热解物定向催化转化技术和煤加氢液化技术制取芳香化学品技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由煤制取高附加值芳香化学品的新思路。
针对A/O生化处理后的焦化废水色度不达标问题,以双氰胺、甲醛为主要原料,合成了双氰胺-甲醛阳离子脱色絮凝剂,对焦化废水进行脱色试验。结果表明,当焦化废水色度为158、pH值为7、絮凝剂投加量为8mL/L时,脱色率可达61.21%。
ISSN 1001-3709 CN 21-1164/TQ 主管主办: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国内邮发代号: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