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7种单煤焦和1种配煤焦不同层次强度的影响因素。在焦炭显微特征中,影响因素较大的是焦炭平均壁厚B和光学各向异性指数H1。显微强度直接受焦炭孔壁的光学组织组成影响;结构强度受气孔率P和B影响较大;M40、M10主要取决于B和H1;CSR除受孔壁的厚度和孔壁的光学组成影响外,还与灰成分关系密切。对煤岩煤质指标参数影响较大的是炼焦煤的Rmax、S、∑I和G。
介绍了氨法脱硫的原理、主要的脱硫工艺以及实际应用情况。实践表明,大型锅炉采用氨法脱硫效率高,投资省,用电量少,可生产硫酸或硫酸铵。烟气即使不降温,直接进入脱硫塔,也可达到较高的脱硫效率。通过对多种工艺的比较,为燃煤烟气脱硫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
利用焦炉烟道废气为热源及动力源,在流化床设备内对捣固焦炉配合煤进行预处理。生产应用表明,流化床煤调湿技术对配合煤调湿及分级作用明显,调湿后配煤水分降低2.2%,减少回炉煤气用量1 474×104m3,CO2减排8 750t,减少焦化废水处理量2万t,焦炉生产能力提高5%,排空废气粉尘含量<50mg/m3。
针对德国UHDE设计的7.63m焦炉产生的炉顶空间温度较高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如何有效降低炉顶空间温度的方法。通过采取调整煤气孔板、蓄热室喷嘴板、稳步降低标准温度等措施,炉顶空间温度从950℃以上降至870℃左右,煤气使用量比投产初期减少了15%以上,并解决了炉顶结石墨的问题。
介绍了用焦炉煤气生产直接还原铁(DRI)的工艺过程。用气基竖炉生产DRI具有生产规模大、生产成本低、生产操作方便灵活、环境友好等特点,其希尔自重整(HYL-ZR)工艺为首选。用循环经济的观点,合理利用钢铁长流程生产过程产生大量的焦炉煤气代替天然气生产DRI,形成我国特有的长流程与短流程并存的钢铁冶金新流程,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实际状况的过渡性选择。
介绍了焦炉入炉煤水分检测方案及其工作原理,并给出实际入炉煤水分计算模型。实际应用表明,经该模型处理所得的入炉煤水分结果准确,能够满足工艺要求。煤水分处理模块为焦炉加热优化控制系统提供了可靠数据。
介绍了微波技术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试验研究和工业性实践。试验表明:开微波流程处理的综合效果优于停微波流程;微波炉在微波技术深度处理焦化废水工艺中存在非热效应,以即时和持续两种作用体现;系统出水水质指标优于GB 8978—1996规定的一级标准,焦化废水全部达到系统回用水水质要求。微波技术处理污水是降低吨焦耗新水的有效途径。
建立了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法测定苯中微量环丁砜和噻吩的方法,对色谱条件进行了优化,定量方法采用外标法。该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114%~136%;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7%。测定苯样品中微量环丁砜和噻吩具有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和可靠性高等优点。
WSA湿法制酸工艺具有流程简单、运行费用低、便于操作、环保效果好等优点,对日益要求严格的环保法规有很好的适应性。本文概述了丹麦托普索公司WSA制酸工艺的流程及特点,重点介绍了生产应用中需注意的相关操作和控制要求,同时,结合韶钢焦化厂制酸装置开工和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ISSN 1001-3709 CN 21-1164/TQ 主管主办: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国内邮发代号: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