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了SCOPE21炼焦技术的研发过程及实用情况,通过对研发及实用的比较与分析,可看到SCOPE21炼焦技术研发的预期与实用后的情况所存在的差异。SCOPE21的工业装置与单孔试验装置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热压型煤温度由350~400℃降至165℃;原料煤入炉温度由350~400℃降至250℃;焦饼温度由750~850℃提高至1 000℃;结焦时间由7.4h延长至13h。从实际操作情况看,SCOPE21工业装置的实践效果与单孔试验装置的预期效果存在一定差异。
分析总结了铁系、锌系、锰系和活性炭系等固体脱硫剂的特点与应用研究现状。氧化铁属常温脱硫剂,可单独使用或与羰基硫水解催化剂联合使用,但脱硫精度低,复合后脱硫精度提高但温度也随之提高;锌系脱硫剂脱硫温度较高,但脱硫精度可靠,在工业上广泛应用;锰系脱硫剂高温时性能优越且再生能力强,但低温时硫容小,常用于高温烟气脱硫;活性炭系脱硫剂较适于有机硫的脱除。
在自行设计的热处理装置中,采用不同的气氛、温度、时间对高挥发分不黏煤进行低温预热处理。研究了热处理条件对含氧官能团、煤分子结构、镜质组随机反射率以及高温热解和黏结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黏煤热处理后干燥无灰基挥发分脱除至21%~25%;煤样的含氧官能团中羧基脱除率最高可达90%以上;处理样的H/C变化不大,O/C降低50%左右。实验验证了预处理煤样替代配煤组分的可能性。
进行了不同配比的煤沥青和贫煤的共炭化研究,研究表明,煤沥青与贫煤共炭化时的相互作用是物理融合和化学相互作用的共同作用。其中物理融合表现在使焦炭界面结合状态改善,化学相互作用表现在煤沥青使贫煤的炭化性能发生变化。随煤沥青配比的增加,配煤黏结性有较大改善,焦炭OTI值增大,ISO值减小。煤沥青通过增大焦炭光学组织各向异性程度,使焦炭的反应性降低,反应后强度提高。
研究了3种不同的尾气处理方式对焦炭热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尾气在炉盖处大火烧掉时焦炭热反应性最高,反应后强度最低;尾气导出用酒精灯烧掉次之;尾气放散时焦炭的热反应性最低,反应后强度最高。在相同的尾气处理方式下,热电偶冷端温度66℃时焦炭的热反应性高于36℃;热电偶冷端温度36℃和66℃的焦炭热反应后强度规律趋于一致。
选用运动链结构拓扑方案的设计方法,对捣固机传动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以现有捣固机传动机构为基础,进行新结构的拓扑分析,演变出一系列的再生运动链,将再生运动链转化为新型捣固传动机构。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新方案捣固锤做的有用功比原方案增加了133.2J。
干熄焦烧损率的计算目前都采用碳平衡法,碳平衡法能确定干熄焦稳定运行时的烧损率,但进行生产统计时碳平衡法是不可取的。文中介绍了用干熄焦产汽率计算、统计干熄焦焦炭烧损的方法,该方法不需要进行碳排放量的测定,可随时进行统计计算,方便简单,精度能够满足生产统计需要, 同时对干熄焦系统运行过程焦炭烧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介绍了以RTS为催化剂的湿法氧化脱硫技术和实际运行效果。RTS催化剂脱硫效率高,不仅能脱除无机硫,还能脱除部分有机硫,析出的硫磺颗粒大且均匀。实践证明,该脱硫工艺运行与脱硫效果稳定,净化气中H2S含量为10~20mg/m3,可满足使用高硫煤的脱硫需要。
利用Aspen软件对邻二甲苯制取4万t/a苯酐工艺流程进行了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轻组分塔T201中顺酐、苯甲酸、苯酞都在塔顶被除去,其中塔顶组成:苯酐25.74%,顺酐39.11%,苯甲酸25.37%,苯酞9.78%。产品塔T202塔顶除含有极少量苯甲酸、苯酞外,其余均为苯酐,塔底为重组分,满足分离要求。在实际生产中,轻组分中苯酐含量约为50%,因此生产操作中可以加大回流比,优化操作。
将循环流动液相微萃取(CFME)和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GC-FID)相结合,对废水中酚类化合物进行了分析,对影响CFME的因素进行了条件优化,并与国家标准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优化后的CFME法与国家标准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快速准确的优点。
ISSN 1001-3709 CN 21-1164/TQ 主管主办: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国内邮发代号: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