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4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3-05-23
综述与专论
配入低阶煤炼焦对焦炭性能影响的研究
徐君1邵国庆1白金锋1刘洪春2
燃料与化工. 2013, 44(3):  1-4. 
摘要 ( 2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焦煤、1/3焦煤、肥煤、瘦煤、长焰煤进行配煤,堆密度为0.7g/cm3和1.0g/cm3,采用2kg焦炉炼焦,对焦炭的冷态强度和热态性能分析检测,探讨了堆密度及低阶煤加入量对焦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入低阶煤后,焦炭的冷态强度及热态性能变差,配比小于5%时,影响较小,适当提高原料煤堆密度,焦炭的冷态强度及热态性能得到改善。

基于湿法气化的褐煤液化分级转化技术
燃料与化工. 2013, 44(3):  5-8. 
摘要 ( 2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了褐煤液化理论及影响因素,结合湿法气化技术,提出褐煤部分液化、液化残渣气化的分级转化技术,探索褐煤综合化、洁净化、集成化的利用途径。分析表明,褐煤具有较高的加氢液化活性,通过气化与液化技术结合,能够实现褐煤的高效利用。

煤系针状焦生产工艺的研究
蔡闯1 陈莹2 彭莉1 朱来福1
燃料与化工. 2013, 44(3):  9-12. 
摘要 ( 2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以煤沥青为原料生产针状焦的工艺。经过3年的试生产,针状焦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与日本进口针状焦产品的质量基本相当,国产针状焦的市场前景良好。

煤焦技术
1/2中黏煤在炼焦配煤中的应用研究
顾德华 田建鹏
燃料与化工. 2013, 44(3):  12-14. 
摘要 ( 3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了1/2中黏煤的煤质与结焦性能,并进行40kg小焦炉试验和工业炼焦试验,研究表明,1/2中黏煤在配比逐步提高到15%的过程中,随着肥煤配比的提高,焦炭质量能达到高炉要求,炼焦成本显著降低。

以蒸汽和焦炉煤气燃烧后废气为热源的煤调湿技术
严加才 崔建方
燃料与化工. 2013, 44(3):  15-17. 
摘要 ( 3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处理量400t/h煤调湿为例,对比了蒸汽热源和焦炉煤气燃烧后废气热源2种煤调湿技术的技术可行性、出口废气露点、能源利用效率和操作安全性,结果表明,以焦炉煤气燃烧后废气或掺入一定比例甲醇驰放气的焦炉煤气燃烧后废气为热源的煤调湿技术是可行的。

5.5m捣固焦炉煤塔结构缺陷治理与研究
郭林 于永惟 刘素坤 岳大勇 张涛
燃料与化工. 2013, 44(3):  18-19. 
摘要 ( 2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5m捣固焦炉煤塔结构在设计和施工中存在问题,导致深梁底部向外挑出的“牛腿”出现竖向裂缝、振动给料器产生共振、脚手架支承系统失稳等现象。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对“牛腿”裂缝修补、增加剪力墙、改进脚手架支承系统等方法对结构缺陷进行有效的治理。

焦炉新型煤气掺混器的开发与应用
赵云峰 王亚东 赵博 鄂宇 王磊
燃料与化工. 2013, 44(3):  20-21. 
摘要 ( 2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以往煤气混合器的优缺点,设计开发了新型煤气混合器。新型煤气混合器具有掺混均匀、不易堵塞、操作方便安全等优点,对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有积极的作用。该掺混装置应用于多个焦炉项目中,运行状态良好。

550mm宽炭化室捣固焦炉生产铸造焦的应用
武学
燃料与化工. 2013, 44(3):  22-26. 
摘要 ( 2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利用550mm宽炭化室捣固焦炉生产铸造焦的技术措施,通过40kg小焦炉试验及单孔焦炉生产对比分析发现,该焦炉具备生产铸造焦的能力,可以生产出优质铸造焦。

干熄焦装置应用β-碳化硅砖的节能效果
陈涛 汪洁 王秋生
燃料与化工. 2013, 44(3):  27-29. 
摘要 ( 2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干熄焦装置斜道区莫来石-碳化硅砖使用寿命短的情况,研究开发了β-碳化硅砖,其使用寿命可达6年。经理论计算,应用β-碳化硅砖后的干熄焦节能效率提高约5.5%,1座140t/h的干熄焦装置6年累计增加节约标煤约1.53万t、节水约17.2万t、节约焦粉约30.64t、减排大气污染物约25.7t。

PCS7在煤气交换机上的应用
王娜
燃料与化工. 2013, 44(3):  30-32. 
摘要 ( 2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焦炉煤气交换机采用西门子PCS7系统,实现了中控的统一数据采集和控制,不仅保持了单体设备稳定、造价低廉的优点,同时也实现了设备的集中监控。该方案对于类似的单体设备的监控,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CMAC-PID复合控制在焦炉加热中的应用
蔡景章1 周敏建1 高阳阳2 宁芳青2
燃料与化工. 2013, 44(3):  32-34. 
摘要 ( 2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焦炉加热的大惯性、大滞后和时变性的特点,采用小脑神经网络CMAC和PID复合控制相结合,将此方法应用在焦炉加热中,并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方案对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良好的调节性能,提高了系统的动静态性能指标。

基于STEP7的推焦机自动对位控制系统
张虹涛 李鹏 闫焕敏 陶维峰
燃料与化工. 2013, 44(3):  35-39. 
摘要 ( 2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介绍推焦机工艺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推焦机自动对位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阐述了粗对位和精对位的工作原理,并对实现自动对位功能的速度控制和炉号识别算法进行深入研究,实践表明,该系统能快速、精确地实现推焦机对位,确保误差在±5mm以内。

集气管压力无级模糊控制系统
黄伟源1 陈兴鑫1 袁正宏2 单春华3
燃料与化工. 2013, 44(3):  39-41. 
摘要 ( 2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焦炉集气管压力是焦炉生产的重要工艺参数,以前存在集气管压力大幅波动、焦炉冒黃烟等现象。通过采用无级模糊控制技术有效解决了集气管的压力稳定问题,控制精度可达设定值±20Pa。

煤气净化与化学产品加工
异养硝化菌的分离及脱氮特性研究
游海 颜家保 许龙龙 杨洋 余永登
燃料与化工. 2013, 44(3):  42-45. 
摘要 ( 2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异养硝化菌株Y1,该菌的最优硝化条件:C/N为9.6,温度为30℃,初始pH为9.0,摇床转速为250r/min。在此条件下,初始浓度为152.88mg/L的氨氮经8h降解后浓度降低到4.02mg/L,硝化过程中未发现中间产物亚硝酸氮和硝酸氮积累。菌株Y1不仅具有异养硝化作用,还能以硝酸氮作为唯一氮源进行好氧反硝化作用,40h内对初始浓度为196mg/L的NO-3-N降解率为99.05%。

工业萘的精制与分析
程正载1,2 王洋1 龚凯1 王光华1,2 李文兵1,2
燃料与化工. 2013, 44(3):  46-49. 
摘要 ( 1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工业萘含有杂质苯并噻吩、酚类、喹啉类及不饱和化合物,影响萘的进一步利用。主要杂质苯并噻吩与萘的沸点相近,无法直接精馏分离。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甲酸为催化剂,用氧化法可以有效除去工业萘中的苯并噻吩。

焦炉煤气磷酸法脱氨制氨水工艺
王增忱 王燕霞
燃料与化工. 2013, 44(3):  49-51. 
摘要 ( 2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焦炉煤气磷酸法脱氨制氨水工艺流程、参数和出现的问题。与饱和器法制硫铵装置相比具有腐蚀轻、维护费用少、劳动强度低等优点。脱氨效率能够满足外送煤气的质量要求,可为焦化厂节约外购硫酸费用。

洗苯和脱苯工艺的改进
钟继生1 杜文明2 杨建军2 陈倩2 宋传阳2
燃料与化工. 2013, 44(3):  52-54. 
摘要 ( 3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洗苯和脱苯工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工艺改进和设备改造。改进后吨轻苯能耗指标明显下降,塔后净煤气含苯显著降低,轻苯收率提高,增加了经济效益。

柳钢焦化厂负压脱苯技术的应用
彭光文
燃料与化工. 2013, 44(3):  55-58. 
摘要 ( 2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解决常压脱苯工艺存在蒸汽耗量高、废水产生量较多等问题,柳钢焦化厂引入负压脱苯工艺,通过降低操作压力有效降低蒸馏温度,并采用热贫油代替蒸汽供热,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经过初期生产调试及工艺完善,系统运行稳定,与常压脱苯工艺对比,负压脱苯带来较好的环境效益。

煤焦油加工污染物的防治
何选明1,2 陈康2 李维2
燃料与化工. 2013, 44(3):  58-61. 
摘要 ( 2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简述了煤焦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的主要来源,介绍了我国煤焦油加工行业“三废”的主要处理方式及工艺路线和近年来新的治理思路与方法,以期为我国煤焦油加工行业环境污染物防治提供借鉴。

提高粗酚收率的改进措施
龙云
燃料与化工. 2013, 44(3):  62-63. 
摘要 ( 2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粗酚生产的洗涤和CO2分解工艺进行分析,找出了洗涤操作波动大、分解塔分离效率差、尾气含酚高等影响粗酚产量和收率的原因,实施了改进洗涤操作方式、调整分解塔生产工艺、改善尾气捕集方法、增加废碱液萃取操作等改进措施,提高了粗酚的产量和收率。

提高喹啉不溶物测定的准确性
毛艾萍1 周霞萍2
燃料与化工. 2013, 44(3):  64-66. 
摘要 ( 3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喹啉不溶物(QI)是沥青的重要质量指标,针状焦用精制沥青要求QI<0.1%,而现有国标GB/T 2293─2008允许误差<0.8%,显然不适合针状焦。在精制沥青分析过程中,根据化合物的溶解度,用水溶液替代丙酮溶液,使QI测定结果更准确。

国外文献
配煤模型与焦炭质量预测研究
杨杨 张国富
燃料与化工. 2013, 44(3):  66-67. 
摘要 ( 1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